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城市正拥有着空前丰富的夜活力维度,并呈现出了全新的城市夜性格。
北京是睡得最早起得最早的城市、上海夜间行走捐全国第一、杭州夜间买酒的人最多、成都夜间买健胃消食片的人超过其他城市……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城市正拥有着空前丰富的夜活力维度,并呈现出了全新的城市夜性格。8月16日,首份中国城市夜生活报告发布,报告以多家互联网平台的移动支付活跃度为指标,重点考察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八座城市的深夜消费行为,也刷新了不少人对熟悉城市的印象。
“夜生活”已经不算一个新鲜的概念,但通过人们在夜晚的消费大数据反映出每个城市的性格和行为偏好,还是颇为新鲜。不过,这些大数据勾勒出的城市的夜生活细节背后,还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性格这么简单,它更指向现代城市越来越无法忽视的“夜经济”。
过去有“不夜城”之类的说法,主要是强调一个城市的娱乐指数,但到了现在,“夜生活”其实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由此支撑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种驱动力——“夜经济”。此前就有数据统计,根据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发现,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
可以说,“夜生活”与“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手机里,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公共服务,街头巷尾蓬勃发展的小微经济,都是城市活力的新注脚。同时,夜生活的品质,也检视着城市公共服务与人性化程度。
“夜生活”与“夜经济”的崛起,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的更迭直接相关,也得益于网络平台服务的普及。但这并非说,发展夜经济只要靠市场的自发力量就可以完成。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夜经济首先要有安全的保障、便利的交通,而这些都与公共服务是否能跟进直接关联。事实上,或许是因为意识到夜经济中的巨大红利,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开始在这些方面发力,如一些城市延长了地铁的运行时间,增加了深夜公交车,一些城市专门打造现代化“夜市”,一些城市则对夜晚活动带来的噪音等问题的管理进行了创新,等等。
从长远看,公共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也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做。如原有的城市规划,往往并未为夜经济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从源头规划入手,保障其发展空间和秩序,同时引导其良性发展。
完全可以预期,随着互联网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针对性跟进,“夜经济”将会释放出更多发展与社会红利。而“夜经济”的发展指数,也必将成为各个城市之间竞争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