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及经济集聚发展的上海都市圈城市发展竞争力评价

发表时间:2019-06-18    文章来源:儒余股份 丁毅

主题导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质是城市集聚发展的新探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尝试,核心在于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多中心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以最大化发挥集聚效应,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重点研究上海都市圈“1+7”城市群中各城市发展竞争力及发展潜力。

一、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发展概况

1、长三角城市群及上海都市圈发展概况

1.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提升人口和经济密度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26个城市组成。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6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提出以上海为核心,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发展现状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强,但相比发达国家城市群,其发展质量可进一步优化。未来政策有望继续聚焦于经济、公共服务、科技、政府治理等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人口和经济密度。

blob.png
1.2上海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引领       

2018年11月,上海市开始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构建“1+7”的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都市圈范围,范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

blob.png

从当前人口及经济发展规模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包含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在内的“1+7”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上海都市圈内的城市利用不足三分之一的陆域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二分之一的经济规模。

blob.png

2、上海都市圈人口及产业发展现状

2.1都市圈整体的人口及经济集聚度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均有小幅降低

在2012-2018年之间,都市圈的总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考虑到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人口及经济均有较大幅度增速,都市圈整体的人口及经济集聚强度在降低,而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逐渐成为趋势。

blob.png

2.2都市圈人口及经济集聚与城镇化发展趋于一致,上海是发展核心

从长三角都市圈区域的人口及经济发展看,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经济密度也逐步提高,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趋同发展关系。都市圈2018年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平均值分别为76.55%、1.33千人/平方公里、1.84亿元/平方公里。上海市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远高于其他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image.png

二、上海都市圈区域发展综合评估
1、分析框架及指标说明

      在长三角市场、要素等一体化背景下,上海都市圈各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市发展也将迎来巨大的机会。城市发展竞争力及潜力研判的关键在于研判人口及产业的集聚发展: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为产业及城市发展提供要素资源及消费动力,同时人口布局往往跟随产业布局,而产业决定城市发展,共同构成了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

从人口及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发展质量等角度,设置16个评价指标。具体来看,在人口层面关注人口规模、人口增速、全劳动生产率等共计6项指标;在经济层面,关注经济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单位工业产值能耗等相关指标共计10个。

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地方统计年鉴、政府公开资料等公开数据。由于部分地区或指标的2018年数据并未公布,故指标数据均采用截止到2017年的数据。在数据处理上,为便于合理的比较,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blob.png

2、上海都市圈区域发展综合评估

2.1沪甬苏的人口发展吸引力强,沪锡湖的人口发展质量较高

上海、宁波、苏州位于人口竞争力前三位,说明过去时间内,三地在都市圈内的人口集聚水平较高,人口吸引力较强。上海、无锡、湖州位于人口发展潜力前三位,其劳动者创造价值高,并且能较充分的获取价值,形成较强的购买力。

重点来看,上海人口集聚水平较高。嘉兴市人口发展潜力滞后。舟山人口竞争力位于第六位,但其人口发展潜力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南通人口集聚水平低,发展潜力相对不足,在区域内均缺乏较强的人口竞争力。

blob.png

2.2沪苏甬通的经济集聚水平较强,沪苏锡甬的经济发展潜力大

上海、苏州、宁波、南通位于经济发展竞争力排行前四位,过去时间内,四地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集聚优势。上海、苏州、无锡、宁波的经济发展潜力大,表明四地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

重点来看,上海、苏州的经济竞争力及发展潜力均较大。嘉兴、舟山及湖州当前的经济竞争水平及发展潜力均不具备优势。

blob.png

2.3上海综合竞争能力较强,苏通人口集聚水平滞后,无锡是崛起新势力

整体来看,上海、苏州及宁波综合竞争能力较强,但是从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发展相配合角度看,部分城市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上海市表现出较强区域人口及经济集聚能力,成为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吸引核。

苏州、南通的人口集聚水平滞后于经济集聚水平,南通表现最为严重,其人口吸引力较薄弱。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未来人口集聚竞争力的滞后可能会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宁波、无锡、嘉兴、湖州、舟山等地的人口集聚水平要强于经济集聚水平,具体来看:

(1)宁波的人口及经济当前竞争力强,但是其人口及经济发展潜力相对滞后于当前的经济竞争水平,仍需引入发展新动能。

(2)无锡市的人口及经济竞争力均处在都市圈中间水平,其人口及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可见无锡在平衡人口及经济集聚规模及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嘉兴市当前人口竞争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竞争力较低。并且,人口及经济的发展潜力均不足。未来,嘉兴需要重点优化人口及经济的集聚结构。

(4)湖州、舟山的经济竞争力不足,但是其具有一定的人口发展潜力,特别是湖州的人口发展潜力较大,具备较强发展后劲。

blob.png

三、上海都市圈区域发展指标解读

1、上海都市圈区域人口发展解读

1.1都市圈形成一超多中心人口格局,沪苏两地的人口流入强度最大

从都市圈8个城市人口规模看,上海是唯一城区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苏州、宁波、无锡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南通、湖州、嘉兴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舟山为中等城市。

从人口流入强度看,截止到2017年末,除南通之外,各城市人口流入强度均比较大,呈现净流入状态,其中上海和苏州是核心的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入强度均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

blob.png

1.2浙江方向成为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沪通区域常住人口增速较低

2015年-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最大的前三个城市为宁波、嘉兴、苏州,分别增加18.0万、7.1万、6.7万。从常住人口增速来看,浙江省的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城市平均增速均超过都市圈均值(3.48‰),显示出近几年人口吸引力保持强势。其中宁波市人口增速达到11.44‰,

苏州及无锡人口增速与都市圈均值相近,人口平稳增长。上海及南通常住人口增速较低,均不足1‰,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沪通两地在解决吸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常住人口方面最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blob.png

1.3沪苏锡劳动生产率高,但增长已经放缓,湖州劳动生产率竞争优势弱

无锡、苏州、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均超过都市圈的平均值(21.03万元/人),但是增速已经落后于都市圈的平均水平。

舟山、宁波、嘉兴、南通等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均超过都市圈平均值,其中南通是沪苏方向唯一增速高于平均值的城市。四地在改善和释放劳动力的价值,推动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动力方面具备一定竞争力。

湖州市劳动生产率为13.42万元/人,低于都市圈平均水平,其劳动生产率增速也略低于都市圈平均水平,其劳动力生产率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image.png

2、上海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解读

2.1上海是经济中心,都市圈内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上海市2017年的GDP达到30632.99亿元,是唯一超过3万亿的城市,占都市圈总量的36.41%,其增长速度也高于都市圈平均值。

苏州及无锡市的经济体量均超过万亿元,但是近五年来经济复合增长速度低于都市圈平均值,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需关注如何保障合理经济增速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

近五年,在都市圈中,南通及舟山市的经济复合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显示出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宁波、嘉兴及湖州经济发展速度也均超过都市圈均值。这些城市显示出了在都市圈中较强的经济集聚提升能力。

blob.png

2.2上海在都市圈中经济影响减弱,通甬嘉成为主要经济集聚新势力

相比2015年,上海、苏州及湖州的2017年GDP规模在都市圈中的比例有所下滑,上海经济规模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经济集聚度减弱明显;而无锡、宁波、南通、嘉兴及舟山的GDP占比有所增加,其中南通、宁波及嘉兴的增幅较大,成为都市圈中经济集聚新势力。

blob.png

2.3都市圈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苏通锡居民获得感有待提升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④],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均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其中,苏州及无锡人均GDP均超过16万元,远高于都市圈平均值;嘉兴和湖州人均GDP较低,均低于10万元。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来看,湖州市最高,说明其居民直接获得的福利水平相对较大,其地方总收入的分配调节能力较强;另外上海、嘉兴、舟山、宁波等城市的比重也均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居民的购买力较强。

无锡、南通及苏州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小于都市圈平均值,居民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在都市圈范围内收入分配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blob.png

2.4沪苏甬外贸依存度高,都市圈中上海和舟山进出口规模比重在下降

宁波、苏州及上海三市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均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显示出其较强的对外开放程度;舟山、嘉兴、无锡、湖州及南通等城市的对外依存度均低于都市圈平均值。

从2015-2017年各城市在都市圈中进出口规模变化来看,上海及舟山所占比重下降,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blob.png

2.5仅沪苏两市的财政收入超过都市圈平均值,其余城市有待进一步提升

都市圈中,只有上海及苏州市的的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区域平均值,其余六市均低于都市圈平均值。可见,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在保障合理税负情况下,提升政府财政能力,进而推进基础资源一体化是未来都市圈发展的重点。

blob.png

2.6湖州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最低,无锡及舟山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从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来看,湖州、南通、上海、嘉兴及苏州等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低于都市圈平均值,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

从近三年能耗降低率看,湖州能耗降低率最高,显示其经济结构处于快速调整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向低耗节能方向发展。无锡、舟山能耗降低率低于零,两市应继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blob.png

2.7无锡等五市在都市圈科技创新型发展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无锡、湖州、嘉兴、宁波、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都市圈平均值6.14%,研发投入强度较大,其在科技创新发展中领先于都市圈;苏州、舟山及南通科研经费占比低于都市圈的平均值。

blob.png

四、都市圈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与预判

1、国民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1都市圈内工业占比最高,现代服务业重要性提升

按照国民经济分行业占比看,2017年都市圈中工业占比最高,达到37.66%,其次为批发零售、金融业及房地产业。

以2015年为基准,对比2017年各类别占比的变化情况,各行业占比总体情况变化不大。具体来看,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比重相对有所提升,其中软件信息技术、金融业、商务服务相对突出;工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农林牧渔行业比重相对下降,其中工业、零售业下降较为明显。

工业板块基数大,服务业总体基数较小,侧面可反映出都市圈的工业发展步入相对稳定阶段,而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处于高速发展的通道中,区域经济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

blob.png

1.2沪苏浙代表城市各有不同,但均呈现出区域协同格局

从区域融合角度来看,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毋庸置疑的龙头,站在1+7的小经济圈层内,上海的地位依然非常突出。为了比对各城市在产业集聚方向上的差异化,我们对数据做了标准化处理,去除总量影响,通过比较量分析来看1+7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差异。

上海后工业化特征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显著集聚,在儒余股份针对江浙沪各地区开发区、产业园提供的咨询服务中,可以较明显的发现以上海为中心的产业更替与更新模式,当部分工业及制造业基于成本、效益等压力向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转移时,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群的诸多城市有效承载了部分制造业的转移,而与此同时上海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分工更加鲜明,部分产业呈现出了跨区域产业链联动的格局,上海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心,把握产业链中核心价值环节的同时,源源不断的向外输送“新动能”。

从沪苏方向看,苏州、无锡、南通呈现出较强的工业集聚度,而其中苏州与无锡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虽然弱于上海,但相较其他城市仍有不错的表现,侧面说明苏州与无锡的整体发展相对均衡,已经形成了相对均衡的产业生态;相比之下,南通的农业、工业、建筑等集聚度显著,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突出,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远弱于消费型服务业,根据儒余股份在南通各区县的咨询服务所了解的实施,与该指标的结果一致。此情况侧面说明,南通市对上海及周边中心城市的服务经济依赖度更强,经济相对“单行线”,尚未形成均衡发展的态势,其城市竞争力和苏州、无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沪浙方向看,1+7都市圈的浙江城市主要包括四个,其地理特点有较大的差别,与苏、锡、通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在农业比例的占比较为突出。除农业以外,浙江的四个城市在区域协同的同时,体现出了城市自有的特色与差异化: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各行业发展格局与南通有一定相似度,工业及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好,但服务经济相对较弱,通过对标准化后数值比对,可以发现宁波在软件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相对苏、锡、通均较弱,但在社会公共服务与消费服务方面高于南通,城市的保障度较高;嘉兴体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软件信息服务与科技研发产业的比例相对较低;湖州和舟山虽然地理环境与位置均有较大差别,但体现出来相似的产业分布格局,交通运输、餐饮、文娱行业的较高集聚水平或可反映出其旅游业的特色性,但这两个城市涉及到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均体现出了较低水平,反映了产业动力与服务动力的不足;舟山的农业及渔业发展是区域中最具独特性的,而工业发展处于1+7城市群里的最低水平,反映了舟山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其他城市有较为本质的差别;湖州虽然整体结构与舟山相似,但工业集聚度较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竞争力,与南通、嘉兴等环上海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以提升区域内的产业吸引力。

blob.png

2、都市圈工业产业现状与分析

2.1工业整体发展保持稳定,都市圈工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2012年-2015年都市圈工业增加值增速2.19%,2015年-2017年增速2.57%,可见都市圈工业发展稳定,并未出现因为快速的产业转型或城镇化发展而带来的工业增速的显著拐点。

从2015-2017年工业三大类行业看,采矿业占比从2015年的0.08%下降至2017年的0.07%,水电热等生产及供应业占比从3.60%下降至3.49%。与此对应的是制造业占比从96.32%上升至96.44%。

2015年权重占比最高的前十个行业占整个工业比重合计为70.08%(前五位49.44%),2017年上升至71.45%(前五位51.60%)。

blob.png

2.2传统优势产业两极分化,制造业高端化转型趋势显著

从2015年值2017年,工业类行业权重前十位没有发展变化,但是从2012年-2015年,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权重进入前十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退出前十。

从2015年至2017年,都市圈范围内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这五个行业比重上升幅度最大,其中,汽车制造业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着较明显的加速集聚特征。针对该发展特征,可以结合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智慧汽车等新趋势、新机会、新市场的发展为本区域的汽车产业创造了新的机会,而本区域已经形成的汽车全产业链基础也更好的承接了新的动能,中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和竞争力在汽车行业的发展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五类行业占工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下跌幅度明显的多为资源型传统行业,属于污染大或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下降,或可反映出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征与转移态势。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很多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对于人才、资本的要求不高,地均产值与人均产值贡献相对有限,其人才、资本集聚度在下降,非核心的相关制造、封装环节正在向其他区域转移;部分软件信息服务业虽然人才集聚度较高,但随着大量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从一线城市向其他城市梯度转移的态势。

blob.png

blob.png

2.3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传统行业持续调整优化

2015年-2017年,从工业类各行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度来看,汽车制造贡献最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的增速贡献度超过10%,但是相比于2012-2015年显著下降。

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业等行业增速贡献率快速提升,医药制造业的贡献度由负变正。尤其是医药行业的发展,体现出产业多年培育的成果初步展现效益,不论是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经过十年以上的培育,近几年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表现都可以算是特色十足。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率显著下降,且贡献度已不足10%。2015-2017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服装、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烟草制品业对工业增速的拖累较大,其在2017年的行业增速均为负值,显示出都市圈传统型行业仍处于转型与调整的过程中。可预期该类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两种:其一,通过产品升级、新动能导入实现重生;其二,向其他地区转移,寻找成本匹配度更加合适的城市与地区。

blob.png

2.4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度高,形成区域性的产业竞争力

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主导工业行业类别涉及19个分类,各地主导工业产业类别虽有一定区别,但是部分城市的主导工业产业类别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特别是各城市工业产值占比超过10%的行业,集中在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5类行业之间。其中,舟山主要产业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其他城市差别明显。

图表 21都市圈内各城市主要产业分布[]

blob.png

从具体产业类别来看,电子信息、化工、电器机械及器材、汽车制造业四个产业领域值得特别关注。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苏州、无锡三个城市的重点支撑性产业,其产值在本城市工业总产值占比均超过10%;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宁波、嘉兴、南通表现突出,这或许与其港口优势密切相关。

在纳入研究的1+7城市群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基础较为雄厚且发展相对均衡,且在部分领域出现了多龙头特征,使得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更为突出。可以预期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速度加快,在同产业领域的跨区域竞争中,1+7城市群或比国内其他城市群在部分产业领域提供更为完整的产业支撑、更加多样的产业环境选择,与更加有竞争力的综合产业环境。

2.5都市圈内产业转移趋势鲜明,各城市不同方向发力

从都市圈比重前十的行业在各城市集聚变化来看,不同的产业类别在各城市的集中程度显示出明显差异,城市的产业集聚导向显著。

从都市圈变动幅度最大的汽车行业来看,上海、苏州汽车集聚影响力下降,而无锡、宁波的汽车制造业上升幅度较大,其在都市圈占比分别提升2.63%、1.04%。多数城市的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比重在下降,下降幅度各有不同,两类产业主要集聚城市为嘉兴、上海和苏州。

blob.png

从不同城市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占比变化来看,苏州与上海的产业发展步骤一致性较高,结合前文的部分分析,可研判出苏州与上海的产业发展紧密度较高,产业协同达到最大化,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达到最高。

除此之外,无锡作为较为发达的传统工业城市,难以享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带动,但结合前文在人口、产业潜力等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在1+7城市群中无锡的经济转型起步较早、起点较高;而从指标来看,嘉兴在今年的长三角一体化中得到了更加实质的变化,其产业指标提升较为明显,与上海的经济联动性持续增强,这也符合儒余股份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得到的结论。

宁波与南通则从不同的角度发力,南通结合其发展定位与主要战略思路,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对接,在上海的经济升级中寻找优质承接点,强化与省内明星城市苏州、省外嘉兴的差异化方向选择与竞争力培育;宁波距离相对较远,应考虑与无锡以同样的战略思维,在本地特色基础上寻找“新动力支撑”产业。

对于湖州和舟山而言,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又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局面,二者产业竞争力、人口竞争力都相对较弱、生态及环保要求都相对突出。湖州作为两山文化的发源地,太湖南岸,拥有诸多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必须走出生态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子,务实、有效、创新的产业规划与战略定位,可以使得湖州有机会成为新时代、新经济特色下的全国经济发展典范,为国内城市竖起发展的标杆,但若走错了方向,找错了路子,则可能远远的落后1+7城市群的发展;舟山受地理因素限制,其产业条件、基础、格局与1+7城市群其他城市均有较大差别,区域独特性成就了舟山的不可替代性。

 


[①] 数据来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②] 数据来于2018年各地区相关统计公报。

[③] 数据来于各地2012-2018年统计年鉴或相关统计公报。

[④]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235美元(2017年约8.26万元)以上区域划分为高收入经济体。

[⑤] 表中数值为各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熵,即产业集聚度,等于某行业增加值在该城市生产总值中占比与该行业增加值在都市圈生产总值中占比的比值。

[⑥] ★代表该产业在某城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10%;●代表该产业在某城市工业总产值占比超5%。

[⑦] 数字为某城市的某类产业占都市圈该类产业比重在2017年和2015年的差额,差额绝对值大于1%,视为变动幅度较大;红色标记为差额大于1%,绿色标记为变动幅度小于-1%。




Copyright © 2017 儒余股份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25595号-1    技术支持:儒余股份网络运营中心

戴小姐:13818284309

许先生:1872169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