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未年初关键时刻,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总结、理性思考,着眼全局、研判形势,复盘当年、展望来年,重拾心情、整装出发,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赋能加力。2023年是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的不平凡之年,展望2024年将迎来“变乱交织”、“回升向好”的一年。今天是平安夜,世界并不太平。断链脱钩、出口受阻、供给冲击、新冠疫情、撤侨行动、已以冲突,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个道理:中国人是幸福的!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当前,环顾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变局范围之宏阔、程度之深刻、影响之久远,都十分突出。形势形势,既要看形,更要看势。形是当前,势是长远。势要看理念如何转化为行动、蓝图如何转化为现实。我国经济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很多机会窗口,往前一步,抓住了、干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在大势面前,抓住的是机遇,抓不住的是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成功企业家的应对之道。
一、准确识变,做到“识局者生、破局者存、掌局者赢”。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百变局加速演进,和平、发展、安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人说“政治家看长远,科学家看未来,战略家看布局,企业家看现实,经济学家看趋势”。世界局势看么看?唯有准确识变。
1、世界之变。从全球空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变化视角看世界,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广泛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原初的分散隔绝走向当前的紧密相连的漫长过程,进而形成彼此高度依赖的一个整体。当今“世界之变”主要表现在大变局席卷世界每个角落,全球范围都在发生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矛盾日益加剧,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普遍攀升,极右翼或极左翼政治力量的影响不断扩大。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加重,短期激烈冲突甚至局部暴乱时有发生。这使得发达国家面临既不能保持现状、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出路的困难处境,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于资本和偏重效率而忽略人民并缺少公平的制度性弊端变得越来越突出。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样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遭遇越来越多的障碍。这一大批国家由于当年殖民者埋藏的祸根和遗留的各种问题,自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科技进步条件和发展资源受限,加上全球和地区环境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减少、地区争端难以根本解决、外部大国政治介入操弄等,诸多原因交织叠加致使发展难题增多和加重。这两类国家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一方面依然保持“西强东弱”态势;另一方面,继续呈现“东升西降”趋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2001年至2021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所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从78.85%下降至59.0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比从21.15%上升到40.9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实力的消长伴随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变化,势必带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战略力量的重构、战略关系的重组、战略局势的重塑。这就应证了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战争”,以及“美国优先”战略的实施和“退群”行动,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伏的险境。
2、时代之变。指内涵和特质的变化,其标识不是宏观的、具有划时代特征的变化。从社会生产力水平维度观察“时代之变”,人类社会逐渐经历了游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与之对应的生产力经历了马力、人力、电力和算力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飞跃性发展,正迈向数智文明新时代,当前仅仅属于这一新时代的初始阶段。当今“时代之变”主要指决定和标识当今时代重要特征的世界大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国家间互动、冲突乃至战争等方面的形态。
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影响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至今,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释放和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促成了商品大流通、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资本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形成了囊括越来越多国家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时代大潮流日益突出,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主流持续壮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第三阶段造成的负面效应在长期累积之后,持续增大。世界经济社会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趋势不断上升,全球层面的人口发展失衡、地球生态环境失衡、财富分配失衡、数字鸿沟、南北差距等变得越来越突出,加重了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国家内部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程度较深、获益较多的少数“成功者”与关联度小、受损较大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多数“失败者”分化加剧、对立加重,多个层面的文明、制度、种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隔阂甚至鸿沟、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变得越来越突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企图推动构建有利于它们的全球经济新秩序,这就给全球化进程增添了干扰、阻碍、曲折,加剧了世界分化,增大了各国合作应对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难度。正应证了所谓“全球化陷阱”、“中等收入陷阱”。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轨迹、基本面貌、基本格局的重要动力。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对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格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的重塑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尤其是美国甚至不惜动用政治、法律、金融等手段来打压竞争对手,极力维护自身在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技术领域的科技竞争优势及其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位置。这种竞争既是人类对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突破的积极探求,将为人类开创前所未有的美好憧憬,同时蕴含着越来越大的潜在挑战风险,可能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分化和冲突,深刻改变人的思想、民族种族认同、宗教文化伦理,深刻重塑各国经济形态、政治生态、社会结构、政府治理模式等,对世界发展面貌、国际格局、全球架构、人类福祉产生深远影响,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全方位再造。
3、历史之变。“历史之变”指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变迁,其时序不是短暂性、暂时性的,而是长期性、逐步积累而促成的重大变迁。“历史之变”通常以长时段视角观察历史运动状态,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分水岭的历史性变迁。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理论学说、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将在全球范围内并存互鉴,而且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将再度增多、社会主义的影响将重新增大。
从资本主义的演化看,20世纪90年代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义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延宕并冲击全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寡头政治和民主衰退加重、贫富分化加剧和中产阶级萎缩、移民问题凸显和族群矛盾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和民粹主义泛滥等一系列问题凸显。这一系列矛盾不仅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老牌发达国家造成政治挑战、经济安全风险等,而且影响中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转型国家”的政治生态和内外政策调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各种难题而寻求“再工业化”“再现代化”,甚至要搞“新型资本主义”,以调解社会矛盾、增强经济韧性和安全韧性。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年轻人对相关政治理念和经济诉求等的看法发生明显变化。
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16世纪初期西欧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又经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国家屈指可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和“历史终结”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如今,中国共产党经过100多年的奋斗、牺牲、创造,使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应证了所谓“塔西陀陷阱”和“话语陷阱”。与此同时,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洪都拉斯、巴西7国的左翼政治力量纷纷上台执政,加上之前的古巴和委内瑞拉,使“拉美进步轴心”扩展到9国之多,越南、老挝、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此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自身弊端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借鉴社会主义的因素,这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发展前景。正是由于上述重大变化,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各国人民都需要作出重要抉择。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共商共建共用共享“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强国建设步伐,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步伐。
4、中国之变。一是经济崛起与贸易摩擦。时光回到世纪之初的2000年世界格局,全球经济总量33.83万亿美元,美欧占全球一半,全球排名前3的国家还是美国、日本、德国。彼时,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0.25万亿美元,是我国的8倍还多(中国GDP1.21万亿美元,居第6位)。10年迈出一大步,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历史性反超日本,跃居全球第二,至今已有13年。纵观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趋势,2000年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14年突破60万亿元,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超过90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中国经济总量不仅超过美国70%(1996年10.7%、2006年20%、2008年30%、2010年40%、2012年50%、2014年60%、2018年69.3%、2020年74%、2021年77%、2022年70.7%、2023年预计64%),还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触碰到挑战美国的“70%魔咒”,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据国家贸促会公布今年9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181,继续处于高位区间在涉华经贸摩擦方面,19个国家(地区)涉华经贸摩擦指数为1332,处于高位,较上月上升965个点。其中,美国涉华经贸摩擦指数最高,其次是印度和巴西。当月19个国家(地区)涉华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下降21.6%,环比下降30.8%。电子、机械设备、轻工和运输设备行业涉华经贸摩擦指数处于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当月19个国家(地区)实施的35项贸易救济措施有17项针对中国。5年中美贸易战,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的比例由2017年21.6%降至13.3%,贸易伙伴由第1位回落至第3位。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中心的份额首次超过美元,达到48%,而美元则从10年前的83%下降到今年3月的47%。十年来,“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贸易中的比重从不足26%上升到34.3%,今年前10个月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46.5%。二是工业化超前与城市化滞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以“工业化”为主导阶段,下半场则以“城市化”为主,并进一步带动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用二产占GDP比重来衡量,中国是40%,世界平均27.1%,代表发达国家的七国集团是23.7%,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自2018年首次评选至今“灯塔工厂”已有153家,中国62家,江苏12家。2022年,世界城市化率56%,七国集团城市化率80.7%,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5.2%,其中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45%,把非户籍人口算“半城市化”的话,我国的城市化率55%。我国的城市化率∕工业化率是1.4,世界平均2.4,七国集团是3.4。城市化滞后影响服务业发展。三是老年化结构与少子化趋势。中国的人口结构在“变老”的同时,人口规模也呈现出“变小”的趋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视角观察,我国“未富先老”与“未富先小”同时存在。如果“变老”“变小”趋势进一步发展,人口结构性矛盾,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有两个重要的人口变化转折点:第一个是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到达峰值;第二个是2025年前后,可能会达到人口总量的峰值。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这是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的趋势。纵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庞大。2.6亿,这是“七普”数据显示的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18.70%,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二是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近十年的年度出生人口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呈下行趋势。全国新出生人口高峰期是1963年2787万,转折点是 1998年1991万,拐点是2022年出生956万人,死亡1041万人,人口呈现净下降,近几年年均死亡人口约1000万左右。预计2030年-2050年平均每年出生800-9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左右,每年净减少1000万人。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从出口看,随着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不足会加大工资上涨速度。在制造业方面,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下降。从投资看,人口增速的下降,会削弱国内的投资需求。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从第一次人口变化转折点的2010年起已经在持续下降。从消费需求看,人口规模通过三个效应影响消费。人口总量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慢与消费增长成正比。收入分配效应。人口总量减少后,如个人收入不增加,则总消费倾向偏低。年龄结构效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房地产“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区位、长期看人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弱市的根源一定程度上是人口下降、人口净流出。从需求侧看,人口老龄化能够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能。未来10年“大健康”产业将形成30万亿的市场需求。2050年全国银发人口将近5亿人,银发产业经济将突破100万亿规模。四是绿色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3060”双碳目标提出三年,“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目前全国碳排放累计成交达137亿元,预计2030年累计碳排放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双碳”目标累计可产生160万亿市场投资需求,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和人们生产、生活、投资、消费、出口都向绿色化升级。我国将选择100个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35个首批试点城市,长三角区域的杭州、湖州、盐城、亳州仅4市位列其中。中国的数字化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3%,占到GDP比重41.5%。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在全球占比为10.5%,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40年发展,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6G蓄势,5G基站全球占比60%、5G用户占全球60%。2022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5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8%,在全球名列第五。今年前8个月,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1.8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4%,这是第一种贸易。第二种是数字订购的货物贸易。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8%,这是一个历史新高。跨境电商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2015年只有1%,2022年达到了5%。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6.6%,这个增速比去年还快,占到同期进出口货物的比重的5.5%。我们跨境电商的贸易伙伴已经覆盖全球,是全球跨境电商生态链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数字人民币不仅促进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金融包容性、安全性、便利性,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人民银行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超过4万亿人民币。
二、科学应变,做到“近知形势,远知趋势,把握走势”。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面对形势看么办?唯有科学应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我们经常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韧性足、回旋余地大。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形势”?形,指的是当前的形态;势,指的是发展的趋势。势比形重要,势决定形。平时在阅读各类报告讲话中,我们还经常碰到“态势、趋势、走势”,那分别又是什么意思?趋势和走势,都是说明事物发展的动向,但是这种动向还不是明确的,是一种预期性的。趋势更多的强调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动向,走势更多的强调目前和近期一段时间发展的动向。形势,指的是发展的形态和趋势;态势,指的是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两者意思比较接近,形势一般指静态,而态势主要指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势范围比态势要更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经济是经济活力之源,民营企业家是发展之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都可以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去认识,力求从全球视野看发展格局,从时代眼光看发展布局,从国家层面看发展趋势,真正做到“近知形势、远知趋势、把握走势”。
1、厘清发展周期。人生发财靠康波。当下经济周期在长周期中仍然处于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这个时期还要持续一些日子。康波周期的运行是按照萧条、复苏、繁荣、衰退4个阶段来运行的,每个阶段还有3年1次的小周期。整体一轮下来,大约持续50到60年,上一轮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就是1970年代的那些年,当下明面上开始经济复苏(小周期),其实放在大的经济周期里,目前仍然是处于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而新一轮康波周期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从周期来看,2024年将是从熵增转向熵减的过渡之年,也是走出“滞胀”的关键一年。全球经济混乱并未彻底消散,仍受供给冲击的余震压制,但开放性和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助于系统稳定,也给经济转型提供契机。于政策而言,2024年将是货币环境由紧转松的一年,欧美央行将逐步从加息转向降息,中美利差倒挂则有望缓和。对市场来说,2024年将是风险偏好渐次回归的一年,大类资产轮转速度加快,活跃度提升的同时波动性也将明显放大。对产业来说,2024年将是“新陈代谢”自然加速的一年,新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将更加来势凶猛。我们现在所处的恰恰是过去的终结和未来的伊始。于房地产而言,2024年将是“量价齐跌”出清之年,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没有房市的稳定难说经济的企稳。近3年先是销量下滑,然后是投资开发量萎缩,明年将是房价下降。2024年是全球经济周期的轮动之年,全球经济将呈现“缓步增长(滞胀走向衰退)、高度敏感(政策转向加剧资本轮动)、深层转变(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与地缘风险影响相互叠加)”三大特征。2024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速将有所放缓,经合组织预计全球GDP增长速度将从2023年的3%左右小幅降至2.8%,2025年达到3%;全球通胀率2023年6.9%,2024年5.8%。IMF预测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1%和1.5%,欧元区分别为0.7%和1.2%,新兴市场国家分别为4%和4.1%。美国目前利息5.5%,通胀率已降到3.1%。美联储一旦降息,全球经济距离大衰退也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24年将是资本市场高度敏感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欧美央行由鹰转鸽不及预期,金融市场势必将发生异常波动。同时,全球经济结构深层次转型将持续。在疫情、加息和地缘三大风险先后冲击下,全球部分国家债务结构扭曲加剧,2024年预计全球超过30%的国家将继续面临债务风险威胁。从积极因素来看,数字经济正在形成新的高质量的生产力,绿色经济的加速发展,包括新能源技术的加速落地,也会让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中国仍然是全球大类资产配置中不容忽视的压舱石。长线投资中国的基准逻辑在于,中国始终具有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这给投资中国带来了可观的长期回报。2024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2、科学分析发展潜力。虽然市场关注点更多聚焦于中国消费升级,但伴随着中国式内生增长模式的逐步确立,消费筑基将成为更显著的行业趋势,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也是长线投资中国的重要领域。在新务实主义消费下,衣食住行等基础性消费在中国仍将作为主导的消费领域,重心下沉的市场与更新换代的需求将造就中国消费筑基的投资热点。服务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新增长点。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到2030年之后有望升至50%或以上。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的概念,而是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预计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在2027年达到60%左右。凭借庞大人口基数、科研储备和应用场景普及等维度的禀赋优势,中国数字经济有望展现出显著的发展加速度,为长期投资创造丰厚的时代红利。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投入产出率在逐步降低,出口在变局中乏力,唯有消费潜能有待释放。我国消费结构的五个基础性特点:一是我国人均GDP在2021年赶上和超过了全球人均水平,这是对全球消费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二是在中国14亿人口中,中高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口,这是我国消费的主力军,在全球消费范围内也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非常重要的存在。第三,我国城乡、区域、贫富的差距还比较大,缩小“三大差距”,是我国未来共同富裕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未来消费潜力巨大发展的基础所在。第四,我国老百姓房地产方面消费产生的负债较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137.9%,高于美国的90%,也高于英国、法国、德国的130%。同时,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年用于还本付息的部分相当于收入的15%,美国是7.8%,欧洲一般在8%-9%。所以,由于房地产消费带来的高负债,使得中国家庭用于每年生活消费的支出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如果房贷利息降至3%以下,将助力房市快速回升。第五,中国居民的教育、医疗方面支出也比较高,会约束其他方面的各种消费。怎样支持扩大消费,更好启动内循环的消费需求?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中,在以外循环为主体的时候,中国经济由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三者分别占到GDP比重的30%、40%、30%,形成“三四三”的结构。但当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时候,消费拉动将成为三驾马车的主动力。今后消费拉动应该占GDP拉动力的50%左右,投资占比降到30%,出口降到20%,形成“五三二”的结构。
3、把握经济增长积极趋向。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秋冬实现适期播种,冬小麦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长势总体较好。都是14亿人口,全球121个参评国家饥饿指数排名中国排名前17位(得分小于5,并列第一),印度107位(倒数15位)。工业生产恢复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8%,降幅比1-9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增长2.7%,连续3个月增长。市场销售增势较好,服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05亿元,同比增长10.1%,比上月加快2.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6万亿,同比增长2.9%,与1-10月份持平。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制造业投资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0%;商品房销售额105318亿元,下降5.2%。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004亿元,同比增长1.2%,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0956亿元,增长1.7%;进口16048亿元,增长0.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908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9587亿元,同比持平。其中,出口216038亿元,增长0.3%;进口163549亿元,下降0.5%。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市场物价有所下降,核心CPI总体稳定。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业降至收缩区间。今年1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首次落至荣枯线以下,反映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有所减弱。建筑业景气度有所回升。1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0%,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景气水平持续小幅回落。11月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至49.4%,继续低于荣枯线水平,连续第2个月下滑。五大分项指数中仅有两项处于荣枯线上方。价格上下游保持分化。1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50.7%,出厂价格回升0.5个百分点至48.2%,上下游价格仍分处50%临界线两侧。政策接续发力。11月经济景气度继续企稳,综合PMI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至50.4%。从原因看,一是部分制造业进入季节性收缩阶段;二是假期效应消退,市场需求正在经历自然调整过程。
4、有效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比重,推进制造业强国发展。当今世界有三个数据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一个趋势是制造业服务化。制造强国体现在发展高端的装备、高端的耐用消费品、高端的终端。一个机器终端里面,45%到50%是制造业的附加值,有50%到55%是各种服务嵌入在终端里的增加值。第二个概念就是当今世界的贸易总量。国际贸易总量70%是货物贸易,30%是服务贸易。第三个特点就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0%到50%,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的80%,我国只占20%,在GDP的比重体系显然是有空间的。我国的物流体系占GDP比重15%,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欧美6%到7%,东南亚的这些国家一般是10%。为什么物流费用高呢?其实不是企业问题,也不是劳动者问题。全世界高速公路95%以上都不收费,BOT只要25年30年收费期一到就交给政府,政府就不能再收费,就是个不收费的公共服务。我们铁路运输十几万亿形成的铁路体系只运了全部货物的8%到9%。实际上铁路运费是汽车运费的1/4,所以物尽其用,一切能够让铁路运的,绝不要去让汽车运。我们目前是消费互联网很发达,产业互联网刚起步没到位,要好好地发展,而这一块一旦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要在”十四五“到2035年期间使中国的内贸和外贸一体化,实现一条生产线上同线、同质、同标。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贸易强国不仅仅是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更是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的强国。中国式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服务业的50%,整个GDP的30%。这就体现了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重心。
5、积极应对发展变数。一是换届变局。2024年将是一个充满期待与挑战的换届之年,美俄印欧同时大选,全球将有近百个国家或地区举行选举,其中大约30个将选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地区领导人,最引人注目的几场选举的结果将影响世界秩序。美国总统大选老对手重逢。2024 年总统大选最新民调:拜登45%、特朗普 44%。2024年11月5日美国选民将投票选出美国第60位总统,拜登若胜选将执政到86岁高龄。民调显示,美国多数选民认为经常失言的民主党籍总统拜登年龄太大不适合担任三军统帅,而可能获得共和党提名的特朗普也已经77岁。尽管多起官司缠身,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声势依旧领先。普京是否创造记录。普京执政俄罗斯已长达23年。普京于2020年推动修宪让他理论上得以掌权到2036年,可望成为比斯大林在位更久的统治者。普京已决定明年3月竞选连任,俄罗斯国内估计无人敢出面挑战。莫迪挑战三连胜。明年4至5月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将有近亿选民将投票选举。印度总理莫迪和他所属的印度人民党将寻求第3个任期。欧盟的民粹主义者考验。来自欧洲联盟27个国家的4亿多选民明年6月将选出720名欧洲议会议员。在荷兰本月大选及去年意大利大选后,欧洲议会的选举将是对右翼民粹主义者的考验。这将是英国脱欧后的首届选举,成为欧盟的“风向标”。墨西哥将产生首位女总统。墨西哥执政党“国家复兴运动党”已提名墨西哥市前任女市长薛恩鲍姆为明年6月总统大选候选人。反对派联盟则是提名来自商界、直言不讳的原住民女性参议员加维斯为明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初期民调显示,薛恩鲍姆强力领先。明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能否实现下架民进党。换届对全球经济发展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战争变天。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场战争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2023年末至2024年初,全球各地热点冲突似乎呈现出新一轮的发展趋势。目前全球有32个国家正在经历战争。然而,除了备受瞩目的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外,还有阿富汗、也门、叙利亚、索马里、缅甸、马里、利比亚、中非、南苏丹、哥伦比亚、乌干达、突尼斯、多哥、尼日尔、伊拉克、刚果等国家正处在内战之中,更多地区的局势或许将在未来一年内迎来爆发。以下是五个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焦点地区:苏丹和南苏丹:连环内乱,火药桶或将引爆 。西非:法俄角力,尼日尔政变引发风暴。缅甸:军事冲突常态化,政局动荡不安。克什米尔:印巴再次擦枪点,后果难以预测。黎巴嫩:巴以冲突持续燃烧,真主党卷入。任何局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都是多重、广泛、深远。三是气候变化。英国国家气象局12月8日预测,2024年可能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时代高出1.5℃以上的第一年。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努力防止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但超过1.5℃的第一年肯定会是气候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2023年之前的10年里,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在英国气象局年初预测的范围内。但对于创纪录的2023年,与工业化前相比1—10月的平均升温为1.4℃,高于2022年底预测的1.1℃—1.3℃。2023年地球沸腾,极端性气候普遍增强。今年的气候演变非常突出,世界多国都遭遇极端性的高温、干旱、暴雨、洪水、飓风、冰雪、野火、地震等问题。所以,这对今年来说,气候演变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据估计,每年极端气候对全球造成的损失高达3万亿美元。地球的确沸腾了,就如夏季的高温,在全球范围40度、50度以上的高温都存在,比如7月地中海出现47.2℃的高温,8月伊朗南部城市阿瓦士的气温达到51℃等等,这都说明了极端性的气候在世界蔓延。今年夏季我国30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34个城市白天平均体感温度比常年平均偏高2℃以上,偏高1℃至2℃的有114个,这些偏高较多的城市主要位于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也说明了,高温的发展来得非常凶猛。地球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9个被激活,超越一半的临界点值已经完全被突破了,这里面主要包含了: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北方针叶林、永久冻土、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亚马逊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极冰盖、东南极部分地区。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类将剩下的气候临界点稳住的概率也是越来越低。
三、主动求变,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认清形势看么干?唯有主动求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从经济增速来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4.5%、6.3%、4.9%;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2%,预计明年增长5%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精神可概括为“123456789”。即:锚定1个目标: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2件大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遵循3大工作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4方面加强宏观政策发力;坚决做到5个必须;需要克服6大困难和挑战;关注7个看点;把握8类投资机遇;落实9大重点任务。其中,123569在会议公报中皆有所指。在4方面加强宏观政策发力:“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关注7个看点:三稳之首是稳预期,将科技创新放在9大任务之首,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敢作善为抓落实;把握8类投资机遇: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强调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债务重的省份要稳住增长的同时全力化债,粮食和能源大省要承担保供责任,把“两个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学习理解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把握三个关系。
1、时与势的关系。学习理解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义,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的主题、主线、主旋律,吃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逻辑,明确经济工作的总要求、首要任务、主要目标,掌握经济工作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会议首次提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并放在五个“必须”首位,“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这些表述说明,高质量发展是第一位的,是不可动摇的,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就是高质量发展这一工作,两者是等号。这次从公报来看,第一项任务变为“科技创新”,着重凸显“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同时支持的只有“科技创新”,或是高质量的关键所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公报提到“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发展”和“安全”之间的“连接符”就是科技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这些领域将是明年科技创新的“重头戏”。值得注意的是,把人工智能提到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各国人工智能的战略转型堪比当年的核武器,将重塑全球安全和世界秩序。谁没有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错失新的工业革命。此外,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也是首次提到,值得关注。比高质量发展更高的政治是“中国式现代化”。会议明确有力的提出:“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二十大”旗帜鲜明的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五个方面,其中前两个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做大蛋糕,才能应对人口巨大、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挑战。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高位,这样的“有所必为”,既是为了应对经济放缓和转型的挑战,也是为了更好的统筹发展与安全,还是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开创一个更加平衡、包容、可持续的社会,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进一步消除“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负面影响,必须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是提振信心、鼓足干劲的实招、大招。中国经济光明论既要唱响,也要共鸣,在和谐的旋律中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稳与进的关系。辩证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坚持“稳中求进”要抓好抓实“稳”的基础,坚决防止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为实现“进”的目标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坚持“以进促稳”要主动为“进”培育力量、把握方向、开辟道路,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更加坚实、更有活力的“稳”,实现“稳”和“进”的良性互动。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进”的前提,经济环境的“稳”也需要积极政策作为支撑,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意在兼顾熨平短期波动和化解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也是“以进促稳”的重要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3、立与破的关系。辩证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立与破,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这对于仍处于经济恢复关键阶段的我国尤为重要。我国在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渐进试点”等做法就是先立后破的范例。此前的“先立后破”主要是对某些具体行业、领域的要求。此次会议提出先立后破,意味着这一原则将从部分行业、部分领域上升到对经济社会全局的更高要求。在具体的经济工作中,应该“立”什么、“破”什么?我们要先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拉动能力立起来,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衰退阶段的行业则是要“破”的部分,但在“破”的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要更加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在经济工作的总体推进中,要提升新机制与新模式“立”的优先级,对“破”旧的工作和影响有所控制,在防范经济失速风险的情况下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结构性改革。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站在年度交替新的起点上,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勇毅前行。水到绝处是风景,人逢绝境是重生。坚守初心本心信心,坚持长期主义,坚定顺势而为,初心是面临困难前行的动力,本心是迎接挑战应有的态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人生不能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生活。活着不是靠泪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䊨得掌声!低头不是认输,而是要看清自己走的路;仰头不是骄傲,而是看见自己的天空。民营企业要弘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才能穷尽一切发展的机会;“说尽千言万语”,才能寻求一切合作的可能;“想尽千方百计”,才能找到各种成功的办法;“吃尽千辛万苦”,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这是智慧,也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