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产才数城”深度融合 构建新产业新赛道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主城区产业定位和发展的初步思考

发表时间:2024-01-23    文章来源:儒余股份

主城区集聚了一个城市政治、文化、科教、医卫、商贸、金融、交通等高端服务资源,长期以来主城区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商贸服务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房地产发展的转型,主城区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向产业经济转型。产业定位和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开发园区工作的难中之难。产业定位和选择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在产城加快融合、产才深度融合、数实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中高端现代产业出现向产城融合度较高、层级能级较高的主城区开发园区集聚。产业定位和发展事关主城区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命脉,势关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大计。现就主城区产业定位和发展问题,谈几点初浅认识:

1、厘清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逻辑既有一体化又有专业化,既看现有基础和条件又要看未来趋势和前景,既要看内容还要看场景,既要看功能还要看营运。厘清产业发展思路和路径,需要强化产业链思维、创新思维、人才思维和平台思维。“政府培产业、园区抓招商、部门优服务、企业做产品”是正确处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的核心之要,这“三者四方”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限入“招商引资”变为“政府投资”的陷阱。产业定位是开发园区的首要任务,培植产业是政府抓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一般来说,产业规模与城市能级基本匹配,省抓万亿级产业、市抓千亿级产业、县区抓百亿级产业。产业培植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赢未来的工作。抓产业一定要有定力和耐心。没有十年发展积累,建不起产业结构;没有万企土壤,优化不了产业结构;没有“铺天盖地”的千企配套,支撑不起“顶天立地”的链主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再转”、“智改数转网联”,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新兴产业不一定是朝阳产业,未来产业不一定能成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有高技术企业,新兴产业有传统企业。产业的培植发展与区域经济能级相匹配,有多大的财力培植多大规模的产业,有多高层次人才引领发展多高端的产业,有多强的算力支撑布局多超前的未来产业。纵观举国上下,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成为出口竞争国际市场的“新三样”,汽车产业是诸多城市支柱产业的首选。汽车产业历史悠久,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发展支撑带动作用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国有624个汽车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企业超60万家,2023年全国汽车产业销售总量突破3000万辆,增长11.7%;其中乘用车2606万辆,增长10.6%;新能源汽车950万辆,增长37.9%,市场渗透率36.4%,全国汽车产业销售10万亿元,约占全球1∕3,其中新能汽车产能2000万辆,可满足全球75%的需求,全球汽车年销售量8000万辆,中国的汽车市场天花板预计4000万辆。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几年烧光数百亿,除比亚迪外没有不亏损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随着华为等一批智能企业的进入,软件将重心定义汽车产业,没有核心算力、算法和大模型等自主高技术支撑的新能源车企将加速淘汰出局,一批开发园区将难以承受投资风险。光伏产业是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的热点。光伏是一个“造富”的产业,长期以来,被资本市场绑架。全球产业规模4万亿元,中国3万亿元,世界光伏看中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占全球90%以上,中国光伏蜕变20年“四起三落”,座拥万亿市值、千亿上市公司,曾经的“首富”尚德施正荣、赛维彭小峰、汉能李河君、英利苗连生黯然退出,随着隆基、通威、天合、晶科、晶澳、中环、协鑫、阿特斯、阳光电源、润阳等头部企业的快速崛起,带动全国光伏产业近几年投资均超2000亿元。引领光伏靠技术,光伏的未来在储能。光伏产业发展周期短变化快,P型技术效率已逼进极限,N型技术还处于成长之中,产能严重过剩,价格降至冰点,行业内卷日盛,光伏组件已进入“1元时代”、电价将进入“1毛时代”,组件毛利率降至-0.03元/w,硅片企业开工率降至50-70%。动力电池成为城市主导产业的新贵。2022年全国锂电池产量750GWh,同比增长130%,产业规模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0%,动力电池装车295GWh,同比增长130%;预计2023年全国动力电池产量近1000GWh,产能利用率18.2%。近2年全国投资10亿元以上动力电池项目125个,总投资1.4万亿元。产能利用率将是动力电池企业的生死线。预计到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电池需求量1200GWh,产能可达3000GWh,目前规划在建产能近5000GWh,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将超10万亿元。全球动力电池十强企业,前六强是中国企业,宁德时代市值将重回万亿。

2、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有周期,产业发展有规律,机遇与挑战都在周期里,赢家都是顺势而为的长期主义者。一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不断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演进的规律,从工业化初期的“二一三”到工业化中期的“二三一”再到工业化后期的“三二一”。市场渗透率是产业生命周期的一个核心观测座标,代表产业成长性:第一阶段:破壁渗透期,渗透率从0%至20%以上;第二阶段,高速渗透期,渗透率从20%至40%以上;第三阶段,饱和渗透期,渗透率逐渐至天花板。研究产业发展市场容量的天花板和核心技术的极限,把准进入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时期。伴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阵营化、区域化、本土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将是未来的长期趋势。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要防止“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需要解决好“数实融合、职住平衡、产业协同”问题。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万亿级赛道、千亿级集群是近阶段产业发展的目标追求。总量不够大、规模比较小、能级比较弱、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发展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量的变化,没有量的变化就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做产业需要有历史耐心,久久为功。支柱产业强调现在,主导产业看好未来,战新产业重在潜力,未来产业把握趋势,要善于寻找工业革命方向的未来产业、长坡厚雪的战新产业,跨康波周期的主导产业。三是从集聚到集群的规律。现在许多主城区开发园区处于有企业缺集中、有集中缺集聚、有集聚缺集群阶段,从企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再到产业集群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集群强调的是群,具有分工整合的产业链,集聚强调的是聚,是简单的聚合行为,产业发展遵循从集聚走向集群的规律。四是从转移到转型的规律。在经济发展增量竞争阶段,规模效益、速度效应、人口红利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存量竞争阶段,创新效益、马太效应、人才红利比较明显。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需要重新审视,主城区开发园区需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型”有机结合,把产业由“集聚”转向“集群”,城市合作由“接轨”转向“融合”,在“智改数转网联”和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上与先发地区在同一个新赛道上起跑发力。

3、科学做好产业选择。产业选择和定位是一个动态变化调整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产业选择要根据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周期、产业政策导向和技术创新趋势,结合城市特点、资源、基础、优势和能级,确定产业选择的方向、领域和范围。从企业发展阶段看产业风险性,从市场渗透率看产业成长性,从产能利用率看行业竞争性,从行业毛利率看产业持续性。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准备,更要有“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定力,宁守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淡定从容。一线二线城市产业选择可以从0到1起步,三线四线城市产业可以从1到N快速发展。技术领先一代为先进,领先二代是先辈,领先三代成先烈。产品从0到1研发阶段,是科学家的初心,要经历“魔鬼之河”的炼狱;产品从1到10技术转化阶段,是投资家的机会,要面临“死亡之谷”的挑战;产品从10到100产业化阶段,是企业家的使命,要跨越“达尓文之海”的壁垒。传统产业周期长、规模大、效益低,市场稳定性强;新兴产业周期短、规模小、成本高,市场变化快。产业选择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开发园区的难题。因此,产业选择方向要看准,政策要吃透,短板要清楚,走势要把好。要防止产业孤岛、资源诅咒、门槛壁垒、布局陷阱,慎选市场渗透率、产能利用率、毛利率较低的产业,高门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靠政策补助的产业,资源依赖进口的产业,技术路线不清的产业,成本居高不下的产业,安全环保风险较高的产业。建议对石墨稀产业、元宇宙产业、纳米产业、极光产业要慎选;对芯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产业、显示产业、电池产业、算力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空天产业、生物产业要定位精准;对现代物流业、现代家居产业、现代包装产业、现代服务产业、银发产业、康养产业、现代家政服务产业等都市型产业,政策推动,大力发展;对重化工产业、大进大出产业、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坚持不要。着力招引上市企业、灯塔工厂、区域总部、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

4、把准产业发展定位。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不跟风不追潮,要么垄断一个行业,要么垄断一个区域,要么领先一个赛道,在现有产业中培植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中发现潜力主导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中引进未来产业。首先要认清区情。对三四线城市的主城区来说,从优势看: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二是地产房产优势,三是高新服务集聚优势,四是金科教医配套优势。从短板看: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园区布局分散;产业基础非常簿弱,既缺“顶天立地”龙头企业、更缺“铺天盖地”配套企业;缺少高能级企业科创研发平台,缺新工科高校、缺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模型、大装置、大算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能级低。房地产市场连续下降,用于产业招商的财力严重不足。其次要扬优顺势。主城区在支拄产业培育和发展上,一是要面向本地服务培产业,打好优势特色牌。利用交通区位优势、金科教医配套优势、都市产业基础,顺应快递业迅猛发展的大势、老龄化加快的步伐、线上网购的潮流,加快布局现代物流业、现代包装业、现代家政服务业、现代康养游学服务业,实现“看病”向“康养”的转化,“学区房”向“康养房”的转型,“商品房”向“人才房”的升级,“投融资建设平台”向“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转变,着力解决市区最后“一公里”,创塑“服务品牌”,分享高知高龄高薪人群的“服务红利”。二是发挥地产房产优势,选择目标企业。要面向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金融企业、中介服务、研发设计、检测检验、鉴定评价、平台企业、物流企业、链主企业、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央企国企、集团企业,以优惠的政策,发展总部经济、仓储经济、配送经济、服务经济,成为知名企业和单位落户地方城市的“首选之地”,分享区域“总部红利”。第三要面向未来。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超级周期”,人工智能和脱碳是驱动因素。“灯塔工厂”引领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智能制造标竿的“灯塔工厂”,世界经济论坛自2018年首次评选至今,全球数量已达到153家,中国62家,持续排名全球第一,其中江苏、广东、安徽、山东四省占一半,江苏以12座灯塔工厂居全国第一。放眼全国,拥有灯塔工厂的城市苏州有7家、青岛有6家、合肥有5家、无锡有3家。海尔集团已有9座灯塔工厂,宁德时代有3座灯塔工厂。隆基绿能嘉兴光伏灯塔工厂,与同行业相比,用工量下降20%,制造成本降低28%,产量损失减少43%,生产交货期缩短了84%,能耗降低20%。独角兽企业引领新赛道。2023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整体规模突破13万亿,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同比分别增长38.2%和42%,北上深杭的独角兽总估值超过了万亿。独角兽企业构建起新产业链,带动城市转型,创造新机遇。其中,内容时代到来,字节跳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类独角兽总估值达2.6万亿;新能源是最火热赛道,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储能的独角兽分别占46%、30%、12%;大众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社会到来,大健康是未来50年最值得长期关注的赛道;半导体、机器人、新材料、智能硬件、无人机、航天通讯、量子、光子计算等硬科技类独角兽发展迅速,企业有110家,估值1.8万亿。

5、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从大数据产业向算法产业演进。2023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55万亿,占GDP43.6%,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10万亿、产业数字化规模45万亿,三二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5%、24%和11%。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正迅速发展。中国算力总规模超过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30%,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算力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在算力、算法、算据的驱动下,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先进计算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无处不在的算力,正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大数据产业园要抢抓数字中国、国家算力网建设新机遇,加快布局算力产业,实现从“数据存储”向“算力营运”转变。二是从机器人产业向人工智能产业升级。人工智能产业是全球共识、国家战略,是长坡厚雪的跨周期产业。2023年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正在加速渗透到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四大行业,企业采用率已达到15%,今年市场规模约14.4万亿元,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主城区具有大数据、机器人和科教人才集聚的基础,依托“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基本模型,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导游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玩具机器人,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赛道。三是从显示产业向智能终端产业转型。与半导体一样,显示产业一直被视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缺芯少屏”也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痛点之一。中日韩显示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从LED到TFT-LCD,从LCD到OLED,从LED到minLED再到MicroLED,京东方OLED已做到10.5代线,LCD显示器全球第一;三星minLED领先,显示器全球第二;MicroLED还未形成气势,日本显示器公司(JDI)到2025年3月6家工厂将全部停产。显示产业投资大、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激烈,一般企业和城市无力承受,许多LED模组企业已在转产关停。相反,智能终端企业市场层级较宽,我们不能仅看到苹果、华为、三星、小米和OV这样的高端手机制造商,还要看到像浙江传音这样的低端手机制造商,传音2022年手机销量达1.74亿部,是三星2倍,小米6倍,占非洲市场54%。传音的智能手机在非洲均价442元,功能机均价只有62元,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430亿元,增长19.4%;净利润38.8亿元,增长72%。四是从电池产业向储能产业发展。沿海城市具有风光互补的产业优势,大数据产业要发挥比较优势,关键要在降低能源价格上下功夫,目前火电、光伏、风电上网电价0.391元∕度,储能成本0.7元∕度,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0.3元∕度,未来3-5年内可降至0.1元∕度,储能成本可降至0.5元∕度,如果走“风电+光伏+储能”新型供电体系,发展大数据产业、算法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成本优势将与中西部可比。因此,需要规划智能电网、算力网和新型储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接万亿赛道战略机遇。五是从产业集聚转向产业集群。可用深度细分的方式去定义主城区开发园区核心主导产业,并且针对主导产业价值链的塑造去营造相匹配的产业营商环境服务链。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健全招商引资尽职调查制度,完善项目决策评价评审机制,真正把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制定产业发展年度招商行动计划和产业链头部企业招商清单,着力锻造产业链长板。发挥金融城优势,加大盐南产业风投、创投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向主城区集聚;优化招商选资政策,通过产业发展平台公司筹集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搭建天使投资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链主企业开展企业风险投资(CVC),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通过重组、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有效的资本手段,投资招引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度支持企业建立高能级科创研发平台,双倍支持企业承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企业上市和灯塔工厂;实施“产才深度融合”战略,集成创新高层次产业人才优惠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招引高端人才、培养工匠人才,完善“先招生后招工”政策,大力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主城区高职院校开展高级技工订单培养,通过高技人才支撑高端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17 儒余股份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25595号-1    技术支持:儒余股份网络运营中心

戴小姐:13818284309

许先生:1872169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