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儒余股份为沿边地区的产业经济及区域发展提供政策研究、战略制定、产业策划、园区招商、资源对接等多项咨询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思路、明确的方向,致力于促进产业集聚“稳好边”,实现动力转换“兴好边”,高效利用平台“活好边”,对接内陆资源“利好边”。
中国背靠亚欧大陆,陆路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我国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沿边省区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9个省区的140个陆地边境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边境地区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一半,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边境地区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也深受各种因素的叠加的影响。面对新形势,需要我们把握发展大势,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现代化建设”为要求,明晰沿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实现高点谋划、高端引领、高位统筹,更好地推进沿边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建国以来,我国的沿边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发展也遇到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发展受到生态约束、发展水平约束、自身结构约束、区域市场约束和地缘环境约束,兴边富民、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沿边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规模、技术含量带来诸多挑战。
1.经济基础整体薄弱
沿边地区虽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但经济总体实力不强,营商环境不够优化。产业整体上表现为总量不大、水平偏低、结构不优的特征。近些年来沿边地区整体上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占比不断下降。受开发开放水平、产业发展基础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市场区位限制,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本变化的形态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跟沿海地区相比,沿边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薄弱,开发开放面临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就业不足更导致人口大量流失,严重削弱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后劲和产业发展的劳动力供给,更导致人才缺失,对于需要高素质人才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也给边境安全和边境稳固带来很大的隐患。
2.远离国内主要市场
沿边地区不仅远离省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更是远离东南沿海地带的中国经济最活跃经济核心区,处于国内市场相对“末梢”的位置,缺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拉动力,产业发展和产品竞争力受到市场的严重制约。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边境地区由于远离经济中心和消费市场中心,发展产业的交通成本高,且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差,市场狭小,企业投资意愿低,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来自国内大市场的供需两端支撑都有待提高,沿边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3.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沿边地区开发较晚,且以资源型经济为主,技术、资本、市场都在区外,其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动力,区域经济动力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要素积累不足。沿边地区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中央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激活。建立在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的山区特产、医药加工、生态旅游、水电、矿产等产业,由于区位相同、资源相同、优势相同,因此在产业结构上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绿色资源和山区特产本来是沿边地区的一大优势,但多数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同质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既不能体现特产的优势,也不能左右市场价格,更容易在地区局势、国际关系波动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
沿边大部分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山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高原、荒漠是生态脆弱区,属于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地区主体功能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矛盾,在为其他地区提供生态外部性的同时,其自身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传统产业失去了发展空间,沿边地区木材加工、采矿业等传统的支柱产业逐渐衰退,传统产业动能减弱,新兴产业成长乏力,尚处于培育成长阶段,产业规模小且较分散,发展后劲不足。沿边大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不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渠道不宽。作为限制开发区,在空间上要求点状集聚发展,在经济上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在技术上要求推进绿色发展,这无疑给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沿边地区产业发展和路径选择增大了难度。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沿边地区地处偏远,多为山地、荒漠地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高,企业运输成本较高,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远没有东部地区密集,电力、通信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待提升,联外通内的功能较弱,致使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完善,边境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国内省内其他地方相比有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产业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条件上,口岸、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沿边地区受本地市场狭小、产业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等因素影响,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建设资金缺口大,技术、信息等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
6.开放合作机制不健全
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显,对外开放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国际环境和开放条件的变化,地缘环境影响下对外开放发展具有被动性。一些沿边地区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是制约沿边地区开放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周边面临的国际形势基本面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边境地区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可能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这种不利的空间中,沿边地区守边固边任务繁重,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沿边省区目前参与和推动的国内外区域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沿边地区目前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各类合作机制、平台,与深化合作、务实合作的现实需求相比,这些机制和平台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集效应还不够显著,在促成经贸合作、推进高层对话、敲定合作项目、提升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沿边地区之间未能进行统筹定位和协调联动发展,存在无序规划现象,造成了恶性竞争。
二、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
新时代沿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被赋予了新定位和新使命。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围绕着把沿边地区建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前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维护边境安全的战略防线的目标,需要明晰战略导向,构建具有沿边地区独特优势的大产业体系,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开放合作路径,推动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
1.民生优先的人本导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优先是沿边地区稳定发展的大局,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有保障,则民心稳定,边境安全就有保障。稳步推进就业创业。稳定的就业环境是留住沿边地区人口实现兴边富民的头等大事。国家对沿边地区的项目投入,要以提升沿边地区就业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为重要目标。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是带动就业发展有效路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扎实推进沿边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水平,创新医疗康养服务模式。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完善救助体系。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2.绿色发展的生态导向
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沿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高度协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使命中实现双赢。发展特色绿色大农业。用生态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积极探索适合沿边地区特点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3.特色发展的资源导向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沿边地区的“十五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要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以特色产业赋能,可在经济增速换挡背景下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当前,沿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医药健康、边境旅游、水电、矿产等为产业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再此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品链,拓展产业链,因地制宜构建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优势农业、特色加工制造业、特色服务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发展新高地。
4.品牌发展的价值导向
深入实施品牌强区战略,凝心聚力建设“地区”品牌,提升产品的价值链。推进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农业上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提高品质共建大品牌。聚焦优势产业产区,高标准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全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附加值。工业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企业知名品牌为重点,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区域品牌营销。加强品牌价值体系、符号体系、传播体系建设和品牌的运营管理。加大区域品牌推介和宣传力度,推进沿边地区生产的品牌产品走向全国和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5.集聚发展的空间导向
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空间上点状开发集聚发展。落实主体功能区划提出的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发展上要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实施空间上以点状开发为主,重点建设一批与区域功能要求相一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以生态经济为主要模式的接替产业集聚园区。调整优化行政空间。以建设重点城市、口岸和重点村镇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推动,统筹推进区域空间重构。在收缩型城市区域,扶持重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人口减少的乡村区域,重点建设特色中心村镇;以产业结构相近、行政区域相邻和发展条件的相似为依据,合并较小的地市,优化行政空间,减少行政成本。构建合理的三大空间格局。优化城镇空间。依托交通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引导城镇建设与工业开发集中布局,精心打造一批重点发展的特色乡镇,培育经济增长点。调整农业空间。发展特色经济,精心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扩大生态空间。切实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
6.内联外通的开放导向
开放发展是沿边地区发挥优势所在,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国内合作,拓展国际合作,优化开放环境,实现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建设对外开放通道。提升口岸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开放。以重点口岸城市为节点,建设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特色商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鼓励和支持发展国际商贸物流产业和跨境电商产业。大力发展“多彩边境”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积极扶持一批对脱贫致富带动力强的重点景区。推动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深化国内对口合作机制。推动沿边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对口合作,以特色资源对接发达地区的资本、以特色产品对接发达地区的市场、以改革对接发达地区的经验,加快跨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市场。建设对内开放合作通道,畅通对内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开展产业互补合作和转移承接。
儒余股份沿边地区服务案例:
《云南省砚山县卫生健康“十三五”发展规划》
《吉林省集安市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规划》
《吉林省集安市经济开发区外经外贸产业规划》
《吉林省集安市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口经开区产业发展规划》
《云南个旧鸡沙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十四五”规划纲要》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课题研究
《云南抚仙湖区域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新疆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战略及产业规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