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抢抓算力新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篇)

发表时间:2024-05-14    文章来源:儒余股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生产力布局、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内卷卷不动,怎么能不卷?出路就在抢抓算力新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硬道理的应有之义。从2023年9月首次提出,到2024年被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及全民关注度与日俱增。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产业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载体,是新质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场所。以算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对应着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带来新的产业,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领域、新优势、新赛道和新动能,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制度型开放,深化制度供给改革,优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立“政产学研企金教”协同发力机制,赋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形成合力,勇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跑者。

一、充分认识产业发展与生产力的演进过程

产业发展与生产力的演进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从早期的手工劳动到自动化生产再到“智改数转网联”,从简单的工具到机械化设备到自动化装备再到智能化产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不断演进、优化和升级。

1、生产力与产业发展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和配合。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推动了产业的变革和升级,而产业的发展又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产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新的产业的诞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产业是对需求侧的划分,行业是对供给侧的划分。产业对应于产品,产业需要多种行业协作。行业对应于工艺,一个行业可以为多种产业提供服务。产业是以产品的形式体现,行业是以生产技能的形式体现。中国标准产业分类更加注重分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更加注重市场性。产业分类标准是根据产业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的,旨在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分类。一般来说,按照生产过程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按照技术含量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按照产业成熟度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按照产业规模比重大小,可以将产业分为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按照产业竞争能力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按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国内市场导向型产业和国际市场导向型产业;按照产业的产业链位置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这些产业分类标准各有侧重点,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的规模、质量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文明程度。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马克思认为“科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处于1.0阶段,生产力公式表示为:生产力=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进入2.0阶段,生产力公式表示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生产力3.0阶段),生产力公式表示为: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最大政治,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主旋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正确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深化全面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准确运用产业理论,厘清产业发展逻辑,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2、产业发展与生产力变化。产业发展与生产力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产业发展是生产力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推动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取代蒸汽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第四次工业革命(21世纪初至今),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生态化新时代,催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经济等支柱产业。能否掌握颠覆性、前沿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3、产业转型与生产力变革。产业转型与生产力变革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产业转型通常指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包括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等。而生产力变革则涉及到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产业转型是生产力变革的驱动力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失去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则会迅速崛起。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生产方式、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变革。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要求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同时,生产力变革也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持。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据预测,ChatGPT等人工智能未来技术能替代全球30-40%的工作岗位。此外,产业转型与生产力变革之间还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特高压输电损耗在1%以下,中国特高压目前最远输电距离约5000公里。产业转型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变革又可以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4月28日李强总理在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调研时强调,当今的汽车产品与过去已大不一样,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各种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系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堪称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视听、储能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大号终端”,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软件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出现颠覆性变化,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将是“智能化”。华为盘古大模型支撑的智驾系统与车企合作前景广阔,华为+赛力斯=问界;华为+奇瑞=智界;华为+北汽=享界;华为+江淮=傲界;华为+长安+宁德时代=阿维塔。综上所述,产业转型与生产力变革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中国七个主要的汽车生产城市排名如下: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市,代表着特斯拉汽车第二名是深圳市,以比亚迪汽车为代表;第三名是重庆市,代表着问界汽车第四名是广州市,以广汽汽车为代表;第五名是杭州市,代表着吉利汽车第六名是芜湖市,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第七名是北京市,代表着小米汽车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规划布局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大装置、算力网、新型电网和虚拟电厂,已成为未来产业之变与招商之战的焦点。

4、产业革命与生产力提质。产业革命与生产力提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产业革命是指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出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而生产力提质则是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产业革命可以为生产力提质提供强大的动力。新的产业革命往往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提质。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字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产业革命与生产力提质之间还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革命可以推动生产力的提质,而生产力提质又可以为产业革命提供支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加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产业革命与生产力提质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掌握产业发展与生产力的规律特征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本轮颠覆性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研发阶段向应用阶段演进,表现出远甚于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步伐和规模,同时展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即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更大范围的颠覆性、更不均衡的赋权特征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发现、原创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模仿是低层次创新,精益求精算是工匠式创新,1-100算是衍生式创新,唯有0-1才是颠覆式创新。科学发现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揭示,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比如,宇宙学主要研究“一黑两暗三起源”即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是宇宙学的一道道迷题,颠覆人类认知和感知,是人类科学的巨大挑战。超导的发现为特高压输电提供技术支撑,基因测序的发现可以为研制“耙向药”精准性提供技术支撑。原创技术则是基于科学发现,通过研究和开发形成的新技术或新方法。比如,硅基芯片技术、量子芯片技术、光子芯片技术。前沿技术是指在某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比如,纳米技术、AI算力技术、生物基因技术、极地深空技术。颠覆性技术则是那些能够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或行业结构的技术,它通常具有突破性的特点,能够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取代或重塑现有的技术体系。比如,太阳能光伏从P型技术到N型技术。应用技术是将原创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比如,太阳能TOPcom电池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动力电池锂电池技术、钠电池技术、铁电池技术、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技术则是将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新能源汽车纯电技术、混动技术、插电技术、增程技术。这些技术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链条来描述:科学发现为原创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原创技术经过不断的研发和改进,可能会发展成为前沿技术。前沿技术中的一部分可能具有颠覆性,能够改变现有的市场或行业结构应用技术则是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最后,产业化技术则是将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种关系是动态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环节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科技创新的规律。技术创新规律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竞争性、社会性、周期性、跨界性等特征,技术创新需要持续投入。技术领先一代为先进,领先二代是先辈,领先三代成先烈。从0到1的科技创新,即从概念到产品的过程,确实充满了挑战。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几个关键阶段:一是炼狱“魔鬼之河”。这一阶段指的是将创新技术从早期市场(由技术狂热者组成)推向主流市场(由早期采纳者组成)。这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因为早期市场的用户和主流市场的用户在需求和期望上存在很大差异。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主流市场用户的需求,并调整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二是穿越“死亡之谷”。这一阶段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资金耗尽、团队士气低落、市场接受度不高等困境。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同时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和市场机会。三是经历“达尔文之海”。这一阶段是指在产品上市后,企业需要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不断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市场动态,预测未来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策略。一旦企业成功地完成了上述三个阶段,产品就可以开始产业化和商业化。产业化意味着将产品从实验室或小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生产,这通常涉及到建立生产线、优化生产流程等。商业化则是指将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包括制定营销策略、建立销售渠道等。在整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评估风险和机遇,灵活调整策略。同时,企业还需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不会被侵权。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许多新势力造车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善于从市场渗透率看产业成长性。市场渗透率是评估产业成长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分析市场渗透率的变化趋势,企业可以了解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新兴产业代表着新场景的诞生及“存量替代”的过程,因此市场渗透率是产业生命周期的一个核心观测坐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代表产业成长性:第一阶段:破壁渗透期。渗透率从0%至20%以上,渗透率一阶导上行;第二阶段,高速渗透期。渗透率从20%至40%以上,渗透率一阶导维持高位;第三阶段,饱和渗透期。渗透率逐渐至天花板,一阶导回落至低位。产业政策是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加速器。市场渗透率从0%至5%,处于政策“导向期”,以政策导向为主体的市场化启动阶段;从5%至10%,处于政策“红利期”,进入以产业为主体的市场培育阶段;从10%至20%,进入政策“退坡期”,迈进以多元化用户为主体的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可以从光伏、风电、汽车、电池、半导体和算力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中感悟和体会。

3、产业创新的规律。要遵循产业创新规律,从企业发展阶段看产业风险性,从市场渗透率看产业成长性,从产能利用率看行业竞争性,从行业毛利率看产业持续性。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准备,更要有“懂得、舍得、等得”的创新定力,宁守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淡定从容。一线二线城市产业选择可以从0到1起步,三线四线城市产业可以从1到N快速发展。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风险性随着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发生变化。可从0到1、1到N以及从N到N+1三个阶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探讨企业发展阶段与产业风险性的关系,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健发展。一是从0到1,创新与探索阶段。在企业初创阶段,即从0到1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验证风险。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确定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验证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市场信息不透明,消费者需求不明确,企业可能面临产品不被市场接受的风险。此外,初创企业通常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更加脆弱。创业阶段,承担试错风险。快速试错,不断迭代,把试错的成本、需要付出的资源降到最低,找到通向未来的“风口”,市场处于兴起的蓝海期。因此,在从0到1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寻找合适的投资和合作伙伴,以降低市场验证风险。二是从1到N,规模化与扩张阶段。从1到N,发展阶段,面临竞争风险。复制扩张,快速成长,市场逐步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期。这时最重要的能力是执行,要有标准化的能力。只有标准化,才能有一致性,才能有可复制性。当企业从1到N发展,即实现规模化和扩张时,产业风险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风险和运营管理风险。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同时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市场竞争风险包括价格战、产品同质化以及市场饱和等问题。运营管理风险则涉及到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三是从N到N+1,创新与转型阶段。当企业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即从N到N+1的过程中,产业风险性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风险和市场适应风险。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然而,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和不确定性,企业可能面临研发失败或新产品未能得到市场认可的风险。同时,市场适应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企业无法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加强研发投入,同时建立灵活的生产和运营体系,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从N到N+1,转型阶段,挑战跨界风险。商业模式面临新的突破,跨界融合,关键任务是“二次创业”,找到新的增长点。从“0到1”和“N到N+1”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涉及组织变革。前者轻装上阵探路,而后者背着遗产包袱在摸索。

4、科技竞争的差异。美国是全球科技强国,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百年以来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中国制造业已占全球三分之一,中美两国之间科技竞争的差异在于,美国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原创前沿技术突破;中国则重应用技术研究,推动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在科技领域,美国往往负责主导科技研发与创新,在无人区试错;中国则是看看美国搞错了哪些路,跑通了哪些路,负责搞应用,搞落地。一是中美关于科技不同的认知。现代科学的发展,包含着三个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化。曾经的美国,在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美国不仅能发明东西,而且还能把它变成产业。曾经的“布什信条”认为:基础研究是不以应用为目的的,但是基础研究之后就会带来技术,有一个很好的应用前景。比如,对于高纯度玻璃的研究,诞生了光纤,进而诞生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于电子在半导体材料P型和N型材料的界面中结合的研究,诞生了晶体管,也就带来了后来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对于金属离子通过电解质移动在正负极材料中运动的研究,诞生了锂电池,进而推动了如今的消费电子时代。所以,美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牢牢站在世界之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市场化都处在前沿。中国走的应用为先之路。中国在很多方面都照搬了苏联的制度,其中就包括实用主义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有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钱学森才在临终之前,发出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但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情况变了。一方面是随着美国制造业的外迁,美国不愿意干脏活累活,更愿意站在技术顶端收专利费。这样一来,美国人的科研体系,就变成了基础研究强,指明研究方向也很强,但一旦把这个方向应用化,就拉胯了。你看苹果厉不厉害?自从乔布斯去世之后,有啥革命性产品么?开发5G基带芯片失败了,造车也失败了,这都是因为美国人正在越来越缺少应用端和工业端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很快把大部分“工业明珠”都白菜化了。你再厉害的发明,要想低成本地生产,都离不开中国。光伏并不算中国人的发明,但中国人可以把它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到现在已经占据全世界市场的90%,这就是中国的“牛”之处。就这样,在世界科技产业领域,形成了一个美国负责研究,中国负责市场化的一个分工体系。通过近5年的努力,35项卡脖子技术已突破29项。互联网阶段IPV4全球只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有10台位于美国,1台位于英国,1台位于瑞士,1台位于日本。2015年我国实施“雪人计划”开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在全球25IPV6根服务器中,我国已拥有根服务器4台,打破了美国在互联网领域长期制霸地位,中国活跃用户达7.137亿,占网民总数68% IPV4只有32位地址空间可以提供42亿个唯一的Ip地址,早已分配完。 IPV6128位地址空间,可以提供340亿亿亿个IP地址。未来10年内IPV4 将全面退出历史台,互联网全面转向IPV6。我国6G实验卫星已成功发射,预计20286G可以商用,届时与人类物理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将伴随人类。 二是中美各自的护城河。说实话,这个体系,中国和美国都很不满意。美国人觉得,我辛辛苦苦搞研发,但产品都是你生产的,钱都被你赚走了!但中国人觉得,我辛辛苦苦搞生产,但只能赚微笑曲线最底层的辛苦钱,大头都被你以高端零部件和专利费拿走了!一部iphone手机,售价少说5000元,高配置的达到1万元。然而,在iphone7的时候,富士康代工一部手机的费用只有5美元。即便是前两年售价高达万元的iphone XSMax,富士康的代工费也不过9美元,手机物料成本仅500美元,而苹果公司毛利率高达60%,富士康公司虽然代工苹果手机70%,但毛利率仅6%。美国的优势是汇集了全球最优秀最顶尖的科研人才(80亿人中选人才),并且有一个庞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体系和金融市场给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国优势是不但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并且有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还有海量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做支撑,但只是14亿人中选人才。所以,无论是中美,都想改变这一切,变成一个既擅长研发,又擅长生产和市场化的国家。但问题在于,这个分工体系想动摇太难了,中美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很深的护城河。美国的优势是汇集了全球最优秀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并且有一个庞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体系和金融市场给科研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国优势是不但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并且有14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还有海量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做支撑。一方面,美国资本化已经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已经积重难返了。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制造业顶尖的波音公司。波音公司飞机为啥这些年总是出事?就是因为波音早就不算实业公司了,而是一家金融公司。另一方面,美国要学习中国要丰富的C端应用生态,就要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搞起来。中国要学习美国,搞科技创新这条路也很难走。在科研创新领域,美国的优势是系统性的。不但有全球最优秀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并且背后有一个非常发达的金融系统提供支撑。中国要靠金融市场去维持科研与理论创新是行不通的。那怎么办呢?现在中国的玩法是,美国证明能跑通的路子,我们用举国体制砸资金砸人力再配套我们的市场机制都能搞出来。全球知名的中国八大企业:华为公司、字节跳动、宁德时代、大疆无人机、海康威视、隆基股份、比亚迪、福耀玻璃。三是未来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了。人类的科技文明经历了最近一二百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缓时期,重大的基础科学突破越来越少了。这种情况虽然不像智子锁死地球科技那么玄乎,但不可否认的是,物理学已经很多年前没有更新了。比如相对论是在上个世纪提出的,量子力学的建立也是在上个世纪,近些年新发现的引力波和黑洞,也不过是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预言罢了。在基础科学没有进步的情况下,应用科学也很难发生什么革命性进步。你看核聚变电站,哪怕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仍然处于一个“50年后商用”的状态。那么目前的中美博弈,核心关键还是看人类理论与科技能否有重大突破。如果能,那么美国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全产业链优势与丰富应用端生态保持跟随优势。如果美国迟迟不能在科研创新上搞出重大突破,等中国补齐短板(芯片、软件、光刻机、精密设备这些),美国就危险了。这就是中国虽然有短板而且很难补上,却能不急不躁,而美国却特别焦虑的根本原因。

Copyright © 2017 儒余股份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25595号-1    技术支持:儒余股份网络运营中心

戴小姐:13818284309

许先生:1872169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