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之门缓缓打开、社会资本大军涌入,互联网+风帆高举,移动医疗扬帆起航,医疗健康行业不缺热点,也不缺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
就国内数字来看,2012-2014年,中国医疗健康支出年均增速达到13.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健康产业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人民币,而这8万亿中,有超过70%为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产业虽然只占30%,但也已达到2万亿以上的体量。
关于大健康产业,目前的热点仍集中在“养老、健康”两大关键词。就具体投资项目来看,大都是“养老/健康产业嫁接地产开发”。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大健康的投资热点逐步转移到了“互联网+大健康、移动医疗”。
但追本溯源,不论“风”是什么,不变的是健康产业本身的升级发展。而在不同“风口”下的产业投资机会,永远来源于不同“风”所吹动的产业价值链的重塑。
一、行业里的四大趋势风向
从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明显趋势。
趋势一:治病与防病并重,治未病成为新亮点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未病阶段通常有三种状态“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通常也包括“未病养生、临界防治、过界早治”三种服务。
三种状态虽然覆盖所有人群,但仍与家庭消费能力有关与需求紧迫程度有关。随着当前“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治未病”与“治病”变得同等重要起来,“预防”不仅仅是停留在防疫针的基础上,“养生”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从“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从“老人”到“老板”,从“个体”到“家庭”,未来“治未病”的将集中在中产阶级之上人群中,按照面向25%的高收入群体估算,仅治未病服务本身就将迎来5000亿的市场,而其将带动至少1:10的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在美国健康服务业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的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期。“治未病”领域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一个新的蓝海。
趋势二、产品与服务齐飞,健康服务百花齐放
“重产品,轻服务”的时代已然过去,“产品与服务”将缺一不可,而服务成了核心竞争力,如果说过去的健康产业是产品的时代,那么未来的健康产业将是服务的天下。
在“医药品、健康器械、健康保健品、保养品”等各类健康产品花样百出、差异性缩小、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客户粘性”成为重点,而健康产品的推广也将从单纯的“广告轰炸”走向“客户培养”。通过对目前部分健康产品企业的市场行为来看,已有较多企业一方面通过“品牌性格塑造”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潜在客户群;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教育”对潜在客户进行培养,提升客户粘度。
而健康服务的8万亿市场蛋糕,更是一片百舸争流的新天地。按照服务深度与专业度不同,健康主要包括健康资讯、养生服务、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理疗、照护、康复及健康保险等相关服务,涵盖面广、品类多、门槛不一成为健康服务业的显著特点。
对于社会投资者而言,健康服务领域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医疗服务、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服务。其中医疗服务门槛高、监管严格,需要取得国家准入执照,一般投资者较难直接介入;健康服务领域错开医疗功能,以健康养生、健康管理为主,部分专业型投资者均以该类服务为主,通过“非医疗专业服务”规避相关门槛限制、降低风险;相关专业服务则是大众投资者的热点关注对象,大多数通过提供互联网、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相关专业服务,介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中,如医疗保险、互联网挂号平台等,均是属于“专业服务+医疗健康”范畴。
趋势三、中医与西医并举,传统医学盛宴开幕
随着民族复兴、传统文化复兴的不断推进,传统医学复兴呼声渐起。
3月,中医药行业首次走上国家级舞台,2015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年会“面向未来:中医药的国际化”专场活动。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成为我国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医药发展迎来巨大的政策空间,明确为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第三方相关支撑产业、中医药服务贸易七大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的“站起来”与传统医学的“走出去”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其中有五大隐含行业机会:中医药的行业标准化——从“验方”到“标方”;传统医学人才的培养——缩短培养时间,强化培养效率;传统医学的智慧化——新技术的应用与新领域的拓展;中医产品的多样化——产品与服务更加多样。
趋势四、医师与患者共赢,医师价值的最大化
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为医师“松绑”,也为患者打开新的服务界面。虽然“多点执业”执行起来坎坷不平,但该制度为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带来的其他行业机会。
在大批社会资本关注的领域中,混合所有制医院是重点投资方向之一,而多点执业的松绑为混合所有制医院带来了春风,优秀的医师资源可以通过多点执业方式流转到混合所有制医院,使得其他所有制医院的医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当前来看,大多数一般患者对于医疗的信任度基本建立在对“医院”的信任基础上,于是就出现了“不信任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就医量缺少,盈利低,高端医师匮乏→非公立医院通过夸大宣传吸引患者→非公有医院市场信誉度低→更加不信任非公立医院”的恶性循环。抛开相关法制环境建设与保险制度之外,其关键问题之一在于一般患者对就医平台的认可大于对医师的认可。
因此可以预期,当医师可以多点执业,未来优秀的医师成为核心竞争力之后,而大众消费者则会从“认准公立三甲医院”,逐步走向“认准某个医师”。医院成为舞台,医生成为明星,既为医院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也为明星医生的培育带来更多机会,而患者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多方共赢,或许成为最终的结果。
二、六大产业主体的机会分析
趋势是明显的,新的趋势下将会存在新的发展机会。但不论是“框架内”的医疗,还是“框架外”的健康,不开六类八大产业主体,而这六类主体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监管机构:改革春风扑面来,行业规范号角响
随着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角色逐渐发展转变,医药行业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也将转向“准入审批、标准制定、行业支持、监督监管、应急处理”等服务职能。游戏规则的变化即会激发新的发展契机,而行业支持风向的变化则会对不同细分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二)医疗与健康机构:找准定位很重要,擦边球市场将成为重点
医改之下,医疗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期,高端专科医院将成为新进入者的重点关注方向。但在“医疗门槛高”与“治未病趋势明显”的两大背景之下,健康服务领域作为“医疗擦边球”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市场。但擦边球仅仅带来了行业投资的便利性,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功能定位才是关键。
根据服务内容、服务环节与服务深度不同,健康服务机构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健康管理、营养保健、智能健康设备、健康养生旅游、康复疗养、活力养老服务。其中,健康管理是当前的投资热点之一,大多数投资者均将健康管理做为行业切入点,通过健康大数据增加客户粘性,依托客户拓展健康服务内容;营养保健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盈利空间较大但行业规则正处于重塑期;健康智能设备处于热炒期,所派生出来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等层出不穷;康复疗养与健康养生旅游有一定的结合性,大多数针对中高端收入家庭,是当前功能性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活力养老要求的专业性较高、市场需求较大,前者尚不具备较统一的盈利模式。
(三)从业人员:花开并蒂,两端人才迎来机会
总体来说,医疗健康产业从业人员中,两类人群成为热点与重点。一方面“高级医师”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的“照护人员”巨大缺口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机会一:医疗科研的创新。对于高级医师来说,多点执业虽能改变医师的收入结构,但鉴于精力有限、科研任务较重等因素,并未得到市场的热捧。而在大众创新的背景下,一个新的机遇油然而生。高级医师往往具有大量临床经验,以具体需求为导向,当前国内高级医师其在科研创新上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思路,以高级医师为核心,与医院共同开展“科研孵化与成果转化”服务,投资“科研成果与专利技术”将成为民间资本可介入的新的行业洼地。
机会二:高级护理技师。另一方面,“照护人才”的缺口众所周知,仅就老年照护一项来看,截至2014年,我国所需老年照护人才岗位1000多万个,照护人才(含医院专业护士、家政保姆等)仅有30万人,合格的照护人才仅10万人。巨大的缺口带来了照护行业的发展新机会,具体表现为专业照护人员培训培养机构、人员管理派出机构等。
(四)医药产销企业:规则变了,分工细了,要创新了
医药产销企业,医药代表的潜规则浅化,医药宣传推广的平台下沉,品牌美誉度逐渐重要,而随着行业的逐渐透明化与规范化,新的机会将伴随着专业化分工出现。
医药商品的O2O模式:医药产品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将成为新的机会点。目前,已有基于LBS的药店导航服务,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与配送网络的线下连锁药店等创新尝试。
医疗器械的高效利用:医疗器械的种类多、单品种市场小、同类产品通用性强三大特点。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治疗、检测、保健和护理康复四大类;根据使用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家用医疗设备、大中型医疗设备、介入性高端设备、医疗耗材、研发生产设备等。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医疗器械的回收与再利用将成为新的市场机会点,成为新的“医疗矿山”。
医疗健康的教育式服务: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医疗健康从单纯的卖产品、卖服务,走向了教育式服务。保健品的培训式销售虽然良莠不齐,但其效果却不可忽视,而未来医疗产品的销售也将更多的与体验反馈、教育引导相结合。
(五)医疗健康消费者:互联网时代,谁抓住消费者,谁就是赢家
互联网+概念风靡,在互联网经济的催动下,各种产业的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产业链的重组,对传统价值链的重塑。用户走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谁能抓住消费者,谁拥有大批的“粉丝”,谁就最有可能成为赢家。
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医疗健康消费者的价值争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服务入口遭遇战
如同其他互联网服务一样,用户的入口是各大服务商的争夺重点,医疗健康互联网第一站,决定了用户群的数量及未来的发展能级。而第一扇门一般又有三个突破口:综合咨询门户、搜索导航网站、社交沟通平台。而能否成功抢夺入口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在于信息咨询的规范性与信誉度。
2、移动健康服务包围战
随着便携设备的风靡,移动可穿戴的健康设备成为了关注重点,以用户为核心的包围战。目前,该类设备以家庭为对象,大都是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突破口,以中年人群及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以手表、手环及常用的家庭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为主,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有机构以服饰为载体进行进一步的“装备改进”。
3、公共医疗资金争夺战
“医保”作为医疗健康消费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医疗服务是否能争取更多消费者的关键点之一。慈林医院是由CHC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三甲医院,据CHC总裁对本司透露,其投资的一个基本条件之一,即能够纳入医保体系。目前来看,至少网上药店还未争取到这一便利。
4、个人健康数据持久战
归根结底,用户才是核心。而在“网”时代,数据则成了核心中的核心。甚至有人说“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拥有了一切”。而个人健康数据又来源于两块:其一为公有数据,即以社保为依托的个人健康数据与诊疗记录,该数据表现为信息量大、数据全面,但开放度低,有调用门槛;其二为私有数据,即各机构通过体检、测试、可穿戴设备等搜集的数据,该类数据一般为机构私有,数据量小、相对片面,但即使性强、利用率高。两种数据的统一调用与综合分析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但用户隐私的保护必须是前置考虑问题。
(六)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在行业发展基础上的增值服务
随着行业关注度的提升、参与者的增加,细化分工则是必然趋势,而这其中会产生大量的“健康2.5”服务,包括第三方评级机构、健康咨询机构、健康旅游组织机构、电子商务平台、IT机构、金融机构等等,该类机构将有望成为医疗行业的“行业推动者”与“行业观察者”。
三、前景光明,道路曲折,行业掘金仍需上下求索
医疗健康行业近年来关注度不断提升,不仅是资本市场、创业大军的关注热点,也是地方政府、产业地产运营商的布局重点。然而,但受限于行业规则不完整、数据封闭度高、缺乏信誉度评价等各类原因,大健康产业看起来大,但做起来难,真正的盈利仍然紧紧围绕传统医疗服务。
对于地方政府与产业运营商而言,如何将这个高级人才、高端技术、高社会效益、高发展潜力的四高产业真正的积聚起来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在健康产业运营中,找寻基于传统土地、物业盈利之外的新增长点,也成为运营商不断探索的新方向。健康商业中心、健康旅游均是新的探索。
然而,行业这么大,机会这么多,医疗健康行业可以有更多的想象,也可以有更多的探索与实践。但不论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不变的规则,只有“前瞻布局、顺势发展”,才能真正的发现黄金、挖到黄金。